上回探訪內柑宅古道時,途中看到了青礐遺址,當時並不知道〝青礐〞究竟是什麼東西,只看到一坑一坑的東西。
回家後上網搜尋了一下到底青礐是啥?後來才知道原來青礐和之前流行的〝藍染〞有關,真的是讓我意想不到啊!
首先我們要先知道「礐」這個字怎麼唸。礐,音ㄒㄩㄝˊ,但是從微軟新注音打ㄒㄩㄝˊ打不出來這個字!這個字另外有個讀音唸做ㄑㄩㄝˋ,微軟新注音打ㄑㄩㄝˋ可以打出這個字!有人讀ㄒㄩㄝˊ,有人讀ㄑㄩㄝ ˋ,但應該是ㄒㄩㄝˊ較接近台語讀音。
再來,「礐」這個字是什麼意思?「礐」,坑池的意思。台灣人以前常稱「糞坑」為「屎礐」。關於這點我有請教公司年紀較大的前輩,過去台灣人真的稱糞坑為屎礐﹙讀音:Sye-Ha﹚。他還教我一句台灣諺語『屎緊才要挖礐』﹙讀音:賽ㄍ一ㄣˋ加咩 ㄛ Ha﹚。意思就是事到臨頭了才要作處置,有臨陣磨槍、臨時抱佛腳的感覺!
再來就是「青礐」的「青」是什麼意思?經查,其實「青」在這兒也有人唸「菁」,所以「青礐」又可稱作「菁礐」,其實反而〝菁礐〞較多人使用。“菁”就是「大菁」,一種約於19世紀初時引進台灣北部,並開始廣泛栽植於陽明山的溪谷,經適當的的浸泡、處理後,可以提煉出藍色染料的植物。其實大菁是土語,這種植物真正的名稱應該叫做「山藍」(Strobilanthes flaccidifolius Nees)或稱「馬藍」。還有另外有一種製藍植物叫做「木藍」(lndigofera suffruticosa Mill),一般稱之為「小菁」。「大菁」與「小菁」,是昔日在台灣製藍所使用的兩種原料。
綜合上述字面解釋,所謂「菁礐」可以這樣解釋,用石塊堆置、構築的圓形或方形的凹池,供浸泡大菁植物使用,再經發酵、沉澱、瀘水後,收集藍泥,供製作藍色染料使用。
那為什麼菁礐通常都會出現在溪河邊呢?那是因為藍染植物的藍色素在葉片中,要將藍色素溶出內含的靛藍素,這時就必須借住浸泡,以及加入適當的催化劑來發酵。而要浸泡,自然需要裝載的容器以及水源,如果要將浸泡桶運至山區並不方便也不符合成本效益,而要將山藍送至山下製作亦不妥,因為山藍不耐於長時間的曝曬,會使其靛藍素減少,故最好的方法就是就地取材,尋覓浸泡發酵的場地。所以在溪河旁製作菁礐,然後將大菁種植於菁礐旁,一方面原料取得容易,一方面減少運輸搬運成本,這就是菁礐通常都會出現在溪河邊的原因。
過去在十九世紀中葉,陽明山的藍業曾鼎盛一時,後因茶園的興起與化學染料發明,藍染業被取代而荒癈。所以到陽明山國家公園可以見到“菁山路”、“平菁街”等路名;在北投經清天宮往面天坪的步道旁亦有“頂菁礐”、“中菁礐”及“下菁礐”等地名,甚至在山仔后往平等里路上的“大耳朵”碟形天線附近,公車站牌亦是“菁礐”這些地名的由來,其實與陽明山早期的先民藍染產業有密切的關係。昔日種植山藍的區域,從北面的鹿角坑溪,東北面的上磺溪,西北面的大桶湖溪,向南依次沒落,終至剩下北投大屯里的頂菁礐、中菁礐、下菁礐,最後殘存的士林菁山里平林坑溪的菁礐,終於也在八十年前結束生產。如今想認識山藍族群的模樣、天然藍布的美麗和藍染的過程,或許只有在大屯遊客服務站的展示室和戶外的菁礐復舊池才能略窺其貌了。
若各位有興趣,想要進一步了解藍染與菁礐的歷史、製作方式等相關知識,可參考下列的網路連結。
參考資料 : (上述文句與某些圖片皆引用至下列參考資料)
遺留山區的藍色魔法池—菁礐 (PDF)
陽明山國家公園-草山菁礐再現
陽明山國家公園-藍染
藍染歷史
藍染植物
暖暖的藍染
菁礐遺跡
- Jun 27 Tue 2006 17:01
『古道』— 內柑宅古道 《補充-菁礐(青礐)遺址》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